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耽美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107)

作者:安静的九乔 时间:2022-10-29 12:01:07 标签:穿越时空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这种评价能从苏轼口中说出来,是极大的赞誉了。

  蔡京的虚荣心顿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尽管有伙计在帮他修面,蔡京还是很努力地开口回应:“知我者……莫若子瞻公也!”

  明远在一旁笑得好生开心——

  他的目标是不是有希望达成?

  蔡京并没有露出成为权臣的征兆,反而有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潜质。

  更重要的是,苏轼与蔡京成了在艺术上能够相互理解的好友。

  那么,在明远那个本时空中,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禁绝苏书之事,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远之,你在笑什么?”

  蔡京修过面,一回头,刚好看见明远的灿烂笑容。

  “我是开心——”

  明远如实说:“见到元长与子瞻公惺惺相惜,这份友情,着实令人羡慕呢!”

  苏轼那边也将头发仔细梳理过,重新戴上方者巾,笑着回答明远:“某能得元长、远之两位小友,人生何其幸也,何其幸也!”

  明远拍手大笑。

  蔡京的笑容却矜持而浅淡。

  三人坐在“洗面汤”的店面里说话,这间店铺刚好位于街角,三面临街。

  因为天气暑热,店家将临街的门板全都放下。明远等三人坐在店铺中,一面饮茶一面吃早餐,顺带能将街面上的景致看个一清二楚。

  却见苏轼忽然慌乱地抓起手中的一枚扇子,掩住左边面孔,脸上神色尴尬。

  清晨的汴梁街头,气温还不算高,不致炎热需要扇扇。

  那么这扇子就只有一个用途:便面。

  “便面”是用来在见到不想见的人的时候,遮住面孔的扇子,以免被对方发现。

  明远认得苏轼已有数月,知道这位大文豪说话行事一向潇洒,他还从未见过苏轼如此行事。

  他沿着苏轼遮面的方向看过去,只见街面上走来一名身材高大瘦削的中年男子,身穿一身道袍,昂首挺胸,目不斜视地沿着街道向前,从明远等人身边迅速越过。

  明远见那名中年男子相貌俊美,步态洒脱,猜想此人应当不是简单人物。

  可苏轼为什么会如此?

  见到明远疑惑,蔡京凑至他耳边,轻声提示:“那是章子厚。”

  张子厚?

  横渠先生?

  不对啊,他这位老师还远在凤翔的横渠书院啊?

  片刻后,明远终于反应过来:这只是谐音巧合罢了。

  蔡京所说的“章子厚”,不是明远的老师张载,而是“新党”名臣章惇。

  明远也听说过章惇,因为这个人太特别了。

  当年章惇第一次考科举中进士,就中了进士及第。然而章惇的一个族侄考中了当年的状元。章惇耻于名次在侄子之下,进士资格也不要了,拒不受敕,回家复读重考。在两年之后,重新参加科举,又考中了,这才接受敕诰,入朝做官。

  “这章子厚与子瞻公‘以前’是好友。”

  蔡京强调了“以前”二字。

  “如今这两位政见不同,见了面……亦是惘然呀。”

  明远:明白了。

  章惇是“新党”,而苏轼现在的政见是“旧党”,朝中新旧两党如今斗得是水火不容。苏轼与章惇的友情自然早已不如旧时。

  或许两人私下还有联系,但是表面上却不能做出走得太近的样子。

  所以,在这汴京街头,大庭广众之下,这一对昔日好友纵使相见也不能相认,倒不如“便面”一遮,免得尴尬。

  明远顿时唏嘘:“果然……人生到处知何似……”

  他这是在感慨:人生逆旅,难以预测。至交好友,仅仅因为政见不同,便彼此对立,连见上一面都不可得。

  明远突然想起蔡京。

  他转头看看这位,只见蔡京面色自如,仿佛在看戏,对苏轼放下“便面”之后的惘然之情也全然视若无睹。

  明远:不妙,这蔡京与苏轼之间的友谊恐怕还有点“塑料”。

  章惇与苏轼这多年的老友都能闹到这个程度,蔡京这样功利的一个人,就算是眼下与苏轼趣味相投,日后也不会肯为了苏轼出头的吧?

  明远意识到:他在这个世间扇起的蝴蝶翅膀,还不够强大,好些东西还未能扇得动。

  看起来,还是得执行原计划,将蔡京“带沟里去”才是正理。

  少时,苏轼从怅然中恢复过来,勉强挂上笑容,转向明远,说:“趁着还不太热,我等去大相国寺吧。”

  今天大家约好的主要活动,就是去大相国寺后,寻一家装裱的摊子,将蔡京所写的这一帖字装裱起来,好好保存。其它时间,就是各自闲逛。

  这时一名小僮自外跑过,手中高高举着一叠报纸,大声吆喝:“今日的《汴梁日报》!”

  “今日大相国寺开放万姓交易……”

  “今日晚间,川西瓦子上演新式杂剧《目连救母》……”

  “今日起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前有售摩合罗,比七夕时便宜啦……”

  《汴梁日报》原本是免费发送,但是在百万人口的汴京城里,这份报纸实在是供不应求。因此有小僮每日凌晨起来,去刻印坊门口等着,领上一叠新出的日报,到街上代为售卖,收取一点卖报钱。

  明远一点头,机灵的向华便叫住了报童,买了三份《汴梁日报》,送到明苏蔡三人手中。

  苏轼一边看报一边笑:“远之,听说这《汴梁日报》是你办的,没想到你也得当街买报。”

  明远随口回答:“报童卖报,每份其实挣得十分微薄,早些卖完,就能早些回家。”

  苏轼与蔡京听着都是一怔,随即都点头称赞。

  “听人说,汴京城里好些人为了能看报,去蒙童的学堂学识字去了。”

  苏轼聊起他在开封府听说的“奇闻”。

  “还有人会当街读报,遇上读不懂的字,就去算卦或是说书的那里问过。”

  蔡京则感叹:“没想到,这《汴梁日报》一出,城里人便都觉得识字是一件要紧之事,纷纷学起来。家中有蒙童的,也情愿送去学堂里,哪怕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

  他一面翻阅这《汴梁日报》一面想着听来的闲话:听说这《汴梁日报》原本名叫《汴京日报》,后来是明远觉得犯了朋友的名讳,因此让人把已经制好的版废了重做,改用了“汴梁”两个字。蔡京内心暗暗承明远的情。

  苏轼也点头称赞明远:“远之,这城中向学的新风气,你要算一份功劳!”

  明远顿时露出笑容,虽然谦虚了几句,但他心里依旧是得意的。

  印刷术的发明本就有利于文化与知识的传播。

  而报纸的推广很明显加速了这一点。

  他主持发行的《汴梁日报》不涉及任何朝政,完全是一份市民小报,上面提供的,看似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汴京百姓来说,却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可以说,这份报纸正在倒逼在汴京生活的普通人多认得几个字,掌握一点知识文化。

  不止如此,明远的刻印坊大幅降低了刻印成本,李成周等人的“加盟”刻印坊也已开始运作,印制书籍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如今蒙童进学需要的书籍,已经便宜至只要十几文一册。这样一来,孩子上学的花销就真的几乎只是两条咸肉。

  这样看来,他这“蝴蝶翅膀”在某些领域扇得还是挺有力的。

  明远翻了一遍,没在报上找到哪家书画装裱行的“广告”,猜想这门生意应该还没大众到需要在报上打广告的程度。

  于是明远将手中的报纸赠给“洗面汤”铺子里的伙计,招呼苏蔡两位:“走,去大相国寺!”

 

第74章 百万贯

  一行人联袂前往今日开放“万姓交易”的大相国寺。

  今日天气炎热, 一大早上日头便十分毒辣,阳光明晃晃地照耀地面,树上的知了声嘶力竭地叫着。

推荐文章

假死后我成为了白月光

织田作总是被误解

白麒麟只想养荒神

我在综漫世界弹钢琴

真酒是欧皇附体的笨蛋美人

为什么养我的都不是人

太宰的跨世界求助

SCI谜案集(第五部 )

作者部分作品更多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基建高手在红楼

上一篇:假死后我成为了白月光

下一篇:读了十年高三后我决定创死这个柯学世界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