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越:“你们得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啊。”
几个官差:“他们愿意!”“在家就说好了!”
沈青越:“……”
你们睁开眼看看啊,看看这些孩子满脸都写着“我不愿意”啊!
“我们村没有大夫,天越来越冷了,生病了看病都不方便。”
“放心吧,我们多准备点儿衣服。”
沈青越:“……他们的娘,同意吗?”
“同意呀!”
几个孩子撇撇嘴,还有又伤心又愤怒的,“我娘让我赶紧来。”
另一个道:“我娘舍不得我来,不知道我爹跟她说什么了她又同意了。”说着就想哭。
他爹朝他背上拍一巴掌,“大小伙子哭哭啼啼的,你当你娘多想管你呢?别哭了,你娘回娘家住几天,等你们沐休就来接你了。”
小孩擦擦眼泪:“那我想吃烤鸡。”
他爹:“行,给你买烤鸡,人家村里就有烤鸡!”
小孩们:“啊?真的吗?爹,我也想吃烤鸡。”
另一小孩:“爹你每天给我十文钱我就在这儿读!”
孩子爹:“别讨价还价,说好了五文就是五文。”
沈青越:“……”
他没辙了,“行吧,想来就来,先试几天,不合适就走,对了,你们就别告诉别人了。”
官差们:“放心放心。”
沈青越叮嘱那几个孩子:“村里的孩子都跑惯了,你们才来,跟他们玩可以,但是不能在山上乱跑,踩不稳可是会摔跤的,从山上摔下来不是好玩的。东西也不能乱吃,什么野果子啊,蘑菇啊,草啊,不能尝知道吗?”
并不怎么高兴的几个孩子听着听着都愤怒了,争相朝沈青越喊:“我都八岁了!”“我的十岁了!”“我早就会爬山了!”“我才不吃呢!”
沈青越微笑。
反正不是他上课。
可怜的曲先生赵先生呀……
啧啧啧。
里正也不是很想接待这些小祖宗,在心里把江大爷骂了八百遍,还是硬着头皮招待他们。
几个大男人也不会收拾房子,小孩更是别指望,好在没一会儿江修文一家也回来了。
江大爷拿钥匙给他们开客房门,腾出好几间屋子给他们住。
每年冬天他们也会回村住,正好今年就提前了。
瞧见他们也回来住了,里正总算气顺了点儿,找着机会再数落他不靠谱。
姜树也把江修文叫走控诉他爹的不靠谱。
江修文自己倒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房子长期没人住本来就容易坏,他爹娘在县城住着又没在村里住着舒服,和邻居们也说不到一块儿去,他早想让他们回村来了,至少串门方便,他娘每天能和村里的亲戚、邻居聊聊天。
从前他年纪小,他爹娘不放心。
现在他也大了,在城里住了几年他们没什么不放心的。
而且他们书院是要住书舍的,他爹娘搬到了县城,他也不能天天回家住,只能课业不忙时候中午或者傍晚回家吃顿饭。
还是回村好,省得他娘总惦记着家里的花和树,他沐休时候骑马回来就行了。
他娘还挺喜欢小孩儿的,租给一群孩子,他们也能跟着热闹热闹。
就是有点儿对不住姜竹他们。
不过沈青越和姜竹也明白,这问题他们早晚都会遇见。
只要他们以后招收别的孩子,一定会有人送孩子来。
就是他们村没让别人领着孩子住,附近其他村子也会有人往外租房子的。
算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讲堂不够盖讲堂,房子不够盖房子,先生不够招先生。
既然已经是书院了,县令连扩建书院的钱都给了,那就盖嘛!
第165章 运气
纸包不住火, 姜树那几个同僚走之前,沈青越还特意嘱咐了让他们不要再宣传了, 根本没有一点儿用。
那几个孩子还没摆平呢,没过两天,又来了几个,搞得他们村的房租都跟着水涨船高了。
他们赶紧搞了个通知,秋季只招二十人,一个班十人, 能不能进得先考核,过关了才能来。
为了平复广大家长的热情和情绪,由赵先生负责考核。
能见上一面,考考孩子, 好歹算是没白来。
这一公开招生,“赵先生集”都临时加了好几小场, 虽然没上一次那么多人, 但领着孩子来试一试的家长络绎不绝。
其中不少孩子还是同学, 据说消息传到镇上, 他们镇书院一大半孩子都请假了, 病假、事假那是花样百出, 结果全在姜家村碰了面了。
名额有限, 这群孩子、家长突然成了竞争对手, 还互相搞人身攻击。
这个吐槽那个, “咱们先生都说你还是早点儿回家种田别浪费钱了, 赵先生怎么可能挑中你?”
那个吐槽这个:“先生还说你朽木不可雕也呢!”
家长们不好意思像小孩儿那样直接硬怼, 稍微含蓄些拐着弯来,“清潭寺的大师都说我儿子今年要遇贵人,从前学业不好, 那是因为没开窍,说不定让赵先生指点指点就开窍了呢?”
于是赵郁川每天都要拒绝一串儿这样不开窍的孩子。
其他家长还很不厚道地瞎起哄:“赵先生是教书的不会开窍,要不然你还是领着孩子上庙里请神仙给你儿子开开窍吧!请别人啊,那是不管用了。”
气得本来就没选上的家长火是噌噌往起冒。
里正也跟着脑门青筋直跳。
这些镇上、城里的人也不是个个都讲究啊,说话怎么这么损呢,还没轮到自己孩子呢就在这儿挑架,一会儿再打起来。
转天他很不客气地在上山路上学沈青越的指路牌也戳了个牌子。
上面贴着如有打架斗殴,即使考核通过也不能录取,总算是帮助这些人积了些口德。
他还暗戳戳找赵郁川说,考核的时候别光看孩子,多看看家长,别光考学问,也看看品德。
沈青越听说了,跟姜竹调侃,“这话有点儿耳熟,我们老家找对象相亲时候,就是相看时候,也是这么挑对象的。”
姜竹哭笑不得。
曲学甫和贾文彬每天重复的话也多了几句“书院讲堂不够,我们已经在着手找人盖了,这次没机会不要着急,明年春天还会再招的。”
天天往回劝,每天人还是络绎不绝,他们都招够了,还有继续来的。
没办法,只能让他们明年再来。
搞得沈青越和姜竹很担忧明年盖两间房能够用吗?
书院很忧愁,村里可热闹了。
天天跟小集市似的,外村卖东西的都快到他们村口常驻了。
又过了一次书院沐休日,全村爆炸似的忙了一次,总算是没人非要往山上塞孩子了,但他们村里的房子依旧紧俏。
只要家不是太破的,都好租。
破的也不要紧,有的是人想买。
可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这些村民们不卖了。
事态发展大伙都看在眼里呢,附近几个村子没一个要卖房子卖地的。
一下来二十个孩子,每个孩子还至少带一个大人,再加上来来往往找赵先生请教的书生,姜家村眼看已经要住不下了,有些想住好点儿,都跑去隔壁刘家村租房子了,明年书院再招新学生,到时候会是什么行情可想而知。
现在附近几个村子都开始修房子、盖房子了,还得岔开时间,牢记着城里书院那天沐休放假,头一天晚上就得把第二天要卖要用的东西准备好,安排好人手过来赶姜家村的“赵先生集”。
姜竹二伯一家得了信提前回来,本来想趁着农闲翻盖房子的,到村里一瞧,好家伙,一个泥瓦匠都找不到。
别说泥瓦匠了,村里连个闲人都没有。
姜四山好一顿牢骚,“让你们早点儿回来不回来。”
沈青越和姜竹也找不到泥瓦匠。
他们都上镇上找了,人手还是不够。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