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去,他们才知道,原来这客栈外头挂着的东西是客人出钱挂在外头的。他们对这位客人产生了好奇之心,要知道,茶叶这东西向来金贵,南边那些茶园茶庄的主人,无不是鼻孔朝天的人,每次都是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对于他们来说,茶叶根本不愁卖。既然是卖方市场,何不将姿态摆高些?京城来的又怎么样,要买他们的茶叶,态度就得放低一点。
他们说明了来意之后,被请进了包间,里头的人正在泡茶,茶香袅袅,汤水清澈透绿,一看便知这茶品质不低。那人见他们进来,直接请他们坐下品茗。
做茶叶生意这么多年,他们对于茶道也算是精通了。眼前这人泡茶的手法并不娴熟,泡茶所使用的水温也不是最适合的,显然是刚入这行不久。
不过,这也更能说明茶叶的品质优秀。外行人都能泡出这种效果,放到内行人手里,岂不是更好了吗?胡商的眼里透出一丝热切。只是商人本性,情绪不会外露,一旦外露就会失去主动权。所以他只是静静地端起杯子,并没有说一句话。
品茗,最重要的当然是品的过程。如果茶味不好,那么就算它看起来再怎么漂亮,闻起来再怎么香,也是无济于事。
茶刚一入口,胡商的眼睛便睁大了,这茶喝上去口感清新,仿佛山中清泉一般滋润着干燥的口腔。入喉后回甘,让人尝了一口又想尝下一口。
“敢问这茶叫什么名字?以前好像从未喝过。”胡商询问道,他也算是茶中老手了,何以以前从来没喝过呢?这茶到底是从哪里运过来的?
徐管事捻了捻下巴上的短须,笑着说:“客人好功夫,只一杯便尝出来了。这茶名唤——”
徐管家沉吟片刻,心下暗叫糟糕,他们好像还没有给这茶取名字。一时半会的,也来不及和世子、夫人征求意见了。
“——这茶名唤沧州绿。”
“沧州绿?”绿确实是绿,只是前头为何要冠个沧州之名呢?胡商没有到过这个地方,只依稀记得这好像是个很穷的地方。
“对,此茶产自沧州,母树出自高山深处,日夜被山中露水灌溉,产出来的茶味道自然也沾染了露水的甘甜。”徐管事一本正经地说道。
胡商动了心,客套了一会后便开始询问价格以及徐管事带的数量。若是这笔买卖能成,他们就不用再南下了。可惜的是,徐管事只带了一点,不过他给他开了一张条子,让他去沧州,说到时候自然有人来和他谈生意。临走前,徐管事还包了一小包茶叶让他带回去吃。
胡商看着眼前不到半个巴掌大的小包,忍不住觉得此人太过小气。回去拆开一看,才发现他给的都是一芽一叶的珍品,心里这才舒服了些。一群人很快就喝完了这些茶叶,喝完后他们也做好了决定,这沧州,必然是要走一趟的。
……
眼下这群人也接到了帖子,可想而知,后头入城的那些人,必然也不会没有。看来他们的竞争对手还是很多的。想必那位知州大人把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让大家一起竞争,从而提高茶叶的价格。
想通了之后,胡商有些无奈。但他转念一想,如果价格太高,就当他们这几天白走了一趟,到时候离开这里再南下也不迟,横竖他们只能买到次货。可是,如果价钱合理的话,他们就多了一处供应茶叶的地方,这里距离梁京不算太远,到时候他们抢先一步买到了茶叶,就可以在那些大商队回来之前,率先抢占梁京的市场。
吃过午饭,他们准备出发了。出门时恰好碰上住在隔壁的那些汉子,两边便邀好一起过去。在路上,两边彼此试探底细,这群北方汉子看着爽朗,可也不是没有心计的,说话很有分寸,不该透露的东西半点不松口。胡商他们这边也一样,所以聊了一路之后,他们对彼此的了解也都还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
“这茗正轩还挺远的。”胡商一路说话,此时已觉得有些口干舌燥了。他们出了城后,已经走了半个时辰了。
“好像再过去一些就到了。”外头的人说,地址上写的很清楚,经过一座道观后,往左拐再走上一刻钟就能到。
胡商一听,掀开车帘往外看去。他们此时正驶在一处山道上,两边都是青山。上面绿树成荫,周围草木茂盛,在这种地方待久了,只觉得胸口的那股浊气都随着新鲜的空气渐渐排出去了,让人神清气爽。
好山好水出好茶,怪不得沧州绿有此滋味。胡商想到,对接下来要去的茗正轩也更加期待了。
第169章 卖方市场
“诸位, 请随我来。”
一个仆役打扮的年轻男子见帖子上的所有人都已到齐,便按照吩咐将他们往里面领。
大家还没来得及失望这间茗正轩只是乡下一座大房子,而不是他们设想中品茗论道的清闲雅地,便被一路所见震惊了。
从大厅往里, 每处走廊上都摆着大大的笸箩, 笸箩架在长凳上, 里头全都是青绿的茶叶。这些茶叶叶子大些,一根芽上长着两三片叶子,和最为鲜嫩的一芽一叶相比自然要粗糙些,炒制好后泡出来的茶汤, 却比一芽一叶泡出来的更浓郁些。各人饮茶口味不同,有些人倒是更喜欢这种。
每个笸箩旁边都坐着一两个人, 他们正低着头认真挑拣里头的茶叶, 把老梗或残叶或混进去的其他杂质挑出来, 待水汽晾干后, 就可以下锅炒制了。
满眼的绿色让大家心情舒畅, 穿过第一个晾茶的院子后,一股扑鼻的茶香朝鼻子涌来。这茶香并不是泡茶时的香味, 而是更为浓郁的, 伴随着烟熏火燎,在滚烫的温度中炙烤出来的香味。绿茶原本清淡的香味在此刻显得极为诱人, 有好茶之人忍不住深深地嗅了一口,脸上透出些微醺之色,仿佛已经被这茶香灌醉了。
放眼看去,偌大的院子里架了七八口大锅, 每口锅的底下都架着火, 即使还没靠近, 光看着就让人觉得热了。锅前站着几个人,正用手在锅里翻炒着什么,随着他们翻炒的动作,茶香也更加诱人,他们这才看仔细,原来锅里已由绿转黑的竟是茶叶。
他们大致知道茶叶是炒出来的,可从没见过具体炒茶的过程。他们去南边买茶时,那些庄园主恨不得将茶山都用东西遮挡起来,哪里肯让他们看见这些?身为商人,他们也能理解,但这沧州人,为何这般大方呢?
“他就不怕我们学去吗?”有人小声问道,他家铺子里独一份的东西,如何制作是决计不肯示人的。
被问到的摇摇头:“学去,学了干什么去?从树上撸些树叶子下锅炒吗?”
呃……也是,沧州以北的地界从没听说过产茶叶的,就连这沧州,也是今年才有茶,不然这地界绝不至于穷这么多年。
有些人确实觉得很奇怪,既然山上长了茶,何至于现在才被人发现呢?但细想一下,就能明白。上山的都是没喝过茶的百姓,认识茶的人从来不会上山,何况这茶树和炒制好的茶叶相去甚远,就算看见了,大概也不会将它们混为一谈。
这群人兴致勃勃地看了好一会炒茶,那几个汉子甚至想亲自上手翻炒几下,然后被礼貌地劝服了。在领路人的提醒下,这群人继续往里走去。
这又是一个院子,院子里有许多人,他们有的在裁纸,有的拿着杆小秤在称晾凉的茶叶,把它们按照半斤,一斤,两斤的量分好,有的则用纸把这些茶叶包好系绳,然后在封口处盖上一个红印,上头写着“沧州绿”这三个大字,想来应该是徐管事寄了信回来,将这件事告诉了他们。
每个人的动作都这么麻利,整齐的流水线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也让这群人看得眼花缭乱。
看了一会后,再往里走,院子显得小了很多。在一处空地前,摆放着很多把椅子。带路的仆役请他们随意坐下后,便退下了。
这些人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各自坐下,忍不住就刚刚看到的那些流程展开了讨论。这一趟前来,可谓是大饱眼福,比他们之前所想的一群人坐在一起品茗聊天要有意思得多。
有些人看完这些流程之后,忍不住心中一动。既然这沧州可以种茶,那他能不能在沧州自己买一块山地种茶卖呢?这样就不用担心来年茶叶生意被人捷足先登了。
上一篇:穿到1983
下一篇:首富穿书后只想当咸鱼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