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过目不忘,但记忆总有疏漏,说不准就有记岔的地方,或者写错的字之类。
他还真发现几处小纰漏,改正之后,又担心自己检查不出来,拉着黎膺给他做苦工。
黎膺检查了一遍,表示并无错误之后,凌蔚才好好的睡了一觉,精神饱满的去“交卷”。
……在凌蔚“交卷”的时候,赵昭倒挺淡定,其他考官却紧张的不行。
他们倒不是担心凌蔚,而是担心自己。
经过这两天的思考,他们觉得,就算凌蔚说他一力承担,但是若是凌蔚真的不干了,皇帝陛下还是会生气吧?
要不等凌蔚完不成的时候,他们好好劝一劝,还是把凌蔚留下来。经过这次打击,凌蔚总不会那么狂妄了。
稍稍打击一下就好了。
赵昭知道他们的打算后,冷笑不已。
凌蔚什么时候狂妄过?他可是一直没插过嘴,在旁就跟透明人似的。但就是有人跟他过不去,上赶着让他打脸。
凌蔚和他年轻时候的脾气不同。他是主动去打别人脸,而凌蔚则是不断有人找他茬。
他这个当老师的,看着就生气。
凌蔚真的将试题交来的时候,考官们并不意外。
出题不难,但题要出的好,那可不容易。
但凌蔚带来的不只是试卷,还有他的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籍。
这一套试题中包含哪些范围,每个范围占多少题量,出自哪些书籍多少页哪一年的版本和注释,凌蔚都写的一清二楚。
不止这些,凌蔚还写了往几年的考卷分析,明摆着自己这份试卷所出题的范围和难度,是一样的。若是有人质疑凌蔚出题的根据,那么这就是根据。
往年的试题,就是根据。
考官们在看到凌蔚写的考试大纲、参考书籍、以及往年试题分析的时候,就感觉心中“咯噔”一响,升起不好预感。
在传阅完那一份考试大纲和往年试题分析的时候,众位考官已经耷拉着脑袋,认为不用看题了。
凌蔚这份大纲把试题出处都写出来了,还需要看什么?
本来以为凌蔚这次可以被“治”一“治”,锉锉他的锐气。这对年轻人也是有好处的啊。
哪知道凌蔚还真能完成这个需要很多人完成的任务,拿出了一份无可挑剔的试题。
看着那份大纲,那份分析,那份参考书籍,最后再看看那份试题,之前的轻视和不满也烟消云散了,甚至连妒忌都妒忌不起来了。
这有真才实学,就是真金不怕火炼啊。怪不得皇帝陛下如此看重,确实是除了年龄之外,凌蔚不输给他们在场的任何人了。
而年龄很重要吗?凌蔚年龄小,却比他们更有才华,年龄更是优势啊。
“瑾堂高才,在下自愧不如。”一位考官放下试题,叹口气,拱手鞠躬,“之前多有得罪。”
有这位考官起头,其他考官也跟有了台阶下似的,纷纷表示歉意。
皇帝陛下拟定的这一批考官名单,多是有德有才的人。起先或许对凌蔚有偏见,但现在凌蔚显示出不输于当年三元及第的才华,证实了赵昭所说的“勤读不辍”,其他人的偏见也就变成了佩服了。
“凌大人准备充分啊。”吴考官似笑非笑,他就不信了,真的两天能弄出这么详尽的试题,“陛下早就告诉凌大人,有意凌大人参与这次出题了?”
吴考官一说,其他人心中恍然。
是啊,说不准是早就准备好的。说不得这份单子都不是凌蔚一个人做的呢。
皇帝陛下提携凌蔚的意思十分明显,不一定不是借这件事故意让凌蔚出名。说不准赵昭也是知情的,故意演戏而已?
虽然这事是吴考官提出来的,但说不准赵昭和凌蔚自己会找机会,让事情往这方面发展。
众人的眼光有些疑惑了。
毕竟这非一人之力能做出的事,他们疑惑也再所难免。
凌蔚冷哼。他就知道一定不会就这么结束。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凌蔚突然开头道,“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众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有人突然拿出《左氏春秋》翻开——为了出题,他们这里的书籍很多,并且都是分好类的。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半个多时辰的时间,众人就这么傻愣愣的坐着,听凌蔚背书,听他一字不漏的背完春秋。
凌蔚示意旁边小吏掺满茶水,润了润嗓子后,道:“这《春秋》就用了半个多时辰,若要在下一本一本的背完,恐怕今天时间来不及了。在大纲上的书籍,在这里也是有的。诸位大人可以随意拿一本,起一句两句的头,由在下背诵后面的。”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被凌蔚的“背书”给吓到了,都不知该如何反应。
赵昭冷笑一声,随手拿起《礼记》:“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凌蔚道:“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凌蔚道:“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一考官拿出《周礼》,道:“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
凌蔚道:“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以行赦宥。”
……
几来几往,在场的所有考官都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抽背”。凌蔚的考试大纲中除四书五经之外还有其他别人写的注释和经义文章,共上百篇文章,他们都一一抽查过,又是一个时辰过去,凌蔚除了让续水之外,中途都未停顿过。
吴考官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在大家都不再“抽背”,凌蔚也微笑不语,现场鸦雀无声的时候,吴考官叹了口气。
他站起来,正了正衣冠,对着凌蔚长长一作揖:“是下官小人之心。凌瑾堂高才,下官不如也。”
“吴大人何必这样。”凌蔚把吴考官扶起来,道,“瑾堂年少,诸位大人不信任,情有可原。若诸位大人已经认同,那就协同努力,不误了科举大事才是。”
“凌大人宽宏大量,但下官却不能厚颜无耻。”吴考官面如死灰,“下官将向陛下请辞主持科举之事。”
“吴大人何苦如此?”凌蔚忙道。
吴考官摇摇头:“下官决议如此。”
凌蔚还想在劝,吴考官却坚决告辞。
“时辰已晚,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赵昭道,“科举时间临近,所忙之事还多。”
众人纷纷告辞,在告辞之前,纷纷朝着凌蔚再次道歉,弄得凌蔚尴尬不已。
上一篇:原来我才是主角[穿书]
下一篇:嗷呜一口美人老婆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