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清和 下(21)

作者:来自远方 时间:2021-05-21 09:00:42 标签:豪门世家 强取豪夺 天之骄子 穿越时空

  弹劾,打压,各种官场霸—凌,总之,欺负人没商量。遇上上强势的皇帝还好,换成不太管事的,后果可想而知。

  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平息,召集贤才的诏令很快下达各地。

  大宁地处北疆,接到诏令比他省迟些。

  诏令到后,孟清和请来儒学和卫学中的教谕训导,讲明此事。

  “诸位当在学中甄选,递送名单至都事处,符合诏令条件者,本官定会举荐。”

  教谕和训导领命而去,不久,统计的名单就由都事送到了孟清和面前。

  薄薄一张纸,纸上的名字,满打满算,两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其中还有一半是儒师。

  孟清和看向都事,疑惑问道:“只有六人?可是他人条件不符,退了回去?”

  都事摇头,道:“回镇守,学中报上的名单全在这里,卑职并未划去一人。“挠挠下巴,孟清和脑袋上冒出一排的问号。

  不应该啊,以大宁儒学和卫学的人数统计,比例完全不对。刨除鞑靼和女真,再去掉准备科举和武举的,同时减掉台阁体不过关的,也不该只有这么点人。

  那些从京城发来支教的犯官,半绑来的儒师,难道不想趁机回京?

  还是说,大家集体提高了思想觉悟,立志扎根边疆,报效国家?

  都事表示,这个下官不清楚。不过,在名单送来之后,已有两人找上他,想活动一下,将名字从呈报的单子上划掉。理由很简单,字写得不好。

  “果真?”

  都事点头,“果真。”

  “如何证明?”

  都事表情微妙,“此二人言,右手不慎被砖砸伤,三月内将以左手写字。卑职看过,的确是伤了。”

  孟清和:“……”

  朝廷的诏令上写的是修书,不是服苦役,用得着到自残这个地步吗?

  看看都事,再看看纸上的名字,孟清和摇摇头,到底拿起笔,将两人的名字划了下去。

  事已至此,人家不愿意,总不能绑去南京吧?

  在核实过余下四人的各项条件之后,大宁举荐的贤才只剩下两人、名单送到北京,沈瑄沉默无语。

  再看汉王和赵王举荐的名单,更加无语。

  顺天八府,大宁诸卫,宣府之地,广宁开原,就举荐出十个贤才?

  捏了捏额头,定国公心一横,十个就十个,照实报!

  边塞之地,民风彪悍,尚需教化之功,天子应能体谅。

  永乐二年十二月戊寅,各府州县举荐的贤才名单陆续送达京师。

  经朝廷第二轮选拔,入选的宿儒生员,将在年后启程进京,参与修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清楚,自己参与的将是何等盛事。许多人进京的目的,不过是为今后的科举和官场铺路。

  同月,日本朝贡的师团登陆宁波,在大明卫军的“护送”下,前往南京。

  郑和船队已从日本起航,继续南下,奉皇命往安南一行。

  船队携带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日本和琉球诸岛换回了不少的金银。

  兴宁伯派来的人却有些特立独行,除了金银之外,还“换”了五六名工匠,都是制作倭刀的好手。上了船,这些倭人都被集中看管。郑和知情,特地派人询问,随船的丁千户亲自拜见郑和,取出孟清和的亲笔信。

  读过信,郑公公二话不说,同样加入了换人的行列。

  不换?

  不换也得换!反抗的定然是倭寇,统统抓起来!

  郑和的换人行动得到了王景弘的大力支持。

  很快,汉王和赵王派来的人察觉了其中端倪,想跟着动手,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好在有丁千户告知,兴宁伯有言,此次换来的工匠将无偿赠送两位殿下一批。当然,大头还是要献给天子的。

  几句话下来,说得众人眉开眼笑,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前武库司郎中,虽然离开文官队伍已久,一身本事却没落下。

  丁千户会做人,会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他还不晕船!

  选派丁千户随郑和一起下东洋,孟清和都不得不赞叹自己有识人之能,果真是眼光独到。

  于是乎,在郑和的船队中,多出了一个深得兴宁伯真传的丁千户,下西洋的历史,也将因此而变得不同。

  

  第146章 震撼的年礼

  

  永乐二年丙申,新年临近,金陵城内格外的热闹。城中的客栈食肆,几乎日日客满。

  朝鲜,安南等番邦遣使朝拜,献上方物,以贺正旦。云南四川等地土司也纷纷来朝,又有各地藩王派遣朝贺的队伍,尤其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进献的嘉禾,主动缴纳的粮税和金银,更为这份热闹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永乐帝感慨,到底是自己的儿子,处处为父皇着想,很好。

  感慨完,一个个的敲打藩王,瞧见没有,侄子都有这么高的觉悟,做叔叔的是不是也该有点表示?

  藩王咬牙表示,一定改正落后思想,努力向侄子学习!

  永乐帝满意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再一次遭到了严重的表扬。

  朱老四的兄弟们是不是心在淌血,就没人关心了。

  之所以给老爹送钱,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也不是故意找其他藩王的麻烦,只因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确有这个底气。

  谁让人家有钱?

  自就藩以来,兄弟俩一心忙着领地大发展,开垦荒田,种植粮食,鼓励畜牧业,开发工商业。有人在耳边念叨些五四三,直接一脚踹飞。

  此举并非表明朱高煦和朱高燧对南京的那把龙椅不感兴趣,而是他们发现,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事上,不如下地种田,到市场体察一下民情,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

  老爹龙精虎猛,挥鞭子抽人一点不含糊,成日里惦记着难以实现的期望,完全是和自己过不去。

  平王的例子摆在眼前,又有孟清和不时的敲边鼓,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高燧,都不想成为第二个朱高炽。

  顺应心意的,未必是真心为自己好的。

  明明不是自己干的,却不明不白的背了黑锅,被老爹厌弃,即便同朱高炽不和,也难免流两滴同情的泪水。

  在这种思想趋势下,朱高煦和朱高燧渐渐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实干派。谁敢继续在耳边撺掇,踹飞不算,还要补上几鞭子。

  回头再看早年间做的那些事,两人都感到汗颜。

  那个脑门被夹了的是谁?反正不是自己,坚决不是!

  汗水擦干,继续埋头苦干。

  种田,开互市,效仿大宁办学。

  以皇帝亲子,北疆藩王的身份,做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

  孟清和遇到的问题,在两人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

  孟清和被朝臣弹劾,只能自辩。朱高煦和朱高燧则先发制人,不能弹劾奏疏送出,先上表向老爹抱怨,这群只会挑毛病不干事的让儿臣很是烦恼,不如老爹帮忙收拾一下?

  结果自然是皇帝动手了,皇帝他儿子舒心了。

  这是没法羡慕的。

  谁让人家背景雄厚,上头有人呢?

  臣子和儿子,义子和亲子,终究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朱棣视沈瑄如亲子,处处关照。沈瑄却不能像朱高煦兄弟一样,直接上表抱怨朝臣。纵然朱棣不介意他这么做,也会挥舞着鞭子为他出气,就沈瑄本身而言,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越过这道无形的界线。

  一次两次还罢,次数多了,朝臣的弹劾奏疏就能淹死他。

  孟清和十分了解这一点,做事总是会再三考量,能不麻烦沈瑄,尽量自己解决。

  锦衣卫将宣府和开原的情况上报,朱棣很高兴,大笔一挥,设立汉王府和赵王府三护卫的敕令很快发出南京。

  五万七千的护卫人数着实是个大手笔。在各地藩王主动裁减军备的同时,发出这道敕令,即便不是朱棣的本意,也给两个儿子拉了不少仇恨值。

  没有藩王上表,却有朝臣上疏,言天子许两位皇子设立万人护卫,实为不妥。

  奏疏上的言辞并不激烈,表达的意思却相当尖锐。

  给汉王和赵王这么多军队,难道就不怕两位皇子拥兵自重,挑起兵祸吗?

推荐文章

清和 上

炮灰N号

穿成炮灰后我捧红了男主

穿成万人迷后我的后宫都性转了

穿成大内总管后怀了摄政王的崽了

天下第一美人

穿成竹马男主的小哭包

我在诏狱看大门

作者部分作品更多

云婓

郅玄

清和 下

清和 上

叶安 下

叶安 上

重生成猎豹

撼天

上一篇:清和 上

下一篇:重生之吃定少帅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